第(3/3)页 之前见利忘义,把土地转包给资本,刚开始吃到了甜头,这两年连饭都吃不起了。 因为资本越过大户,直接和农民洽谈,把他们踢出局了。 前几年还能赚到钱,这两年直接吃土,有的都送外卖去了。 这次朝廷出手,大户们也拍手称快。 至于资本高不高兴,朱见漭可不管那些,因为人都死了,不高兴就去阎王爷那诉苦吧。 朱见漭继太子位后,对资本的限制,无处不在。 并且,今年杀了多少资本家,从大资本家到小资本家,甚至到民间为富不仁的富户,全都逃脱不了朱见漭的屠刀。 话说回来。 当初,大明占领孟加拉时,朝臣建议是分封出去的,老皇帝当时也想分封出去。 可是在发现孟加拉这片土地太适合种植了之后,满朝文武,一致认为保留。 事实证明,这块土地供养了大明两三亿人口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未来可能供养更多的人口。 这也是大明四十亿人口的底气。 未来,恒京建设成功后,孟加拉省也会成为交趾一样的超级富省,很有可能超过澜沧省和湄公省。 因为建立京师,朝廷就要投入海量的资源,源源不断的投入进来,会造就孟加拉省的经济腾飞。 朱厚煐在孟加拉省过年。 这边过年,伊教风味很浓郁,作为一个虔诚的伊教徒,朱厚煐还是第一次过伊教年。 他最大的感触是,没有猪肉,牛羊肉真纯真好吃。 全国有很多卖清真肉的,基本都是伊教徒开的,这种肉,在当地都很受欢迎,因为肯定没掺杂猪肉,大家吃着也放心。 作为大明第三大教,信徒约有7.2亿人,孟加拉省就有2亿人。 伊教,是蒙古带入中原的,西域、中亚的伊教,也是蒙古人带去的,伊教第一次大面积传播,和蒙古息息相关。 在景泰八年之前,大明伊教徒主要集中在回族,信仰的人并不多。 那时候皇帝还不信。 可是,随着大明征服越来越多的地区,伊教徒数量陡增,皇帝也成为了虔诚的信徒。 整个皇族也都信了。 而朝廷并不干涉信仰的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持信仰的,认为信仰会劝人向善。 朝廷一般什么都不太管,唯一干涉的是,经书! 经书的修订和颁发,必须经过宗录司,如果没有宗录司的盖章,是坚决不允许印发的,一经发现,书写者死罪、刊印者死罪、传播者流放。 六教经书,扉页必然有大明地图,第一句话都是保卫祖国领土完整。 信仰之前,是明人,要有国、要有君、要有祖宗,然后才是信仰。 其实,这和伊教和基教的原信条都是相悖的,两教的立宗之本是信仰,然后才是其他。 但在大明不允许。 先是世俗人,才是红尘客。 除此之外,大明没有任何限制,甚至皇帝都是六教忠实信徒,真的忠实,宫中的中正殿,就改做六庙。 前几年老皇帝还经常邀请六教大宗师入宫讲经呢。 这几年老皇帝身体愈发不好,六教大宗师轮流入宫值守,给老皇帝讲经祈福。 无论是废太子,还是现太子,也都是虔诚的六教信徒。 所以,孟加拉省的百姓压根就没觉得自己哪里不妥,老皇帝都信呢,我们信难道不对吗? 大明百姓也没觉得不对劲,想吃纯牛羊肉的,大家都去清真买肉,见惯了伊教徒,没觉得哪里不一样。 而修订后的经书,各教都没发现异样,毕竟谁也没见过原经书,见过的人都死了,现在都是景泰六十六年了呀。 转眼间,就到了景泰六十七年。 景泰六十七年,朱厚煐年长了一岁,老皇帝又老了一岁。 而本该最热闹的正月,今年却格外冷清,因为正月里还在肃清基层官员,还在抓人。 这种抓人,搞得民间都很冷清。 尤其是大酒店大饭店,今年都赚不到钱。 因为平时来消费的都不是老百姓,每年来消费的那些人都被抓了,在拷打呢,谁能出来吃饭呀? 这种开大餐饮都抱怨朝廷,却不知他们也快进去了。 而经济是个多比诺骨牌,当上层出了事,大餐饮不行了,中级餐饮也会受到影响,然后就一连串的让整个产业链都不行了,都遇到寒冬了。 按理说小餐饮影响不大吧? 不会的,影响很大。 这是一条链,上游影响中游,中游影响下游,上游崩盘,下游也会遇冷,冷着冷着就崩盘了。 而这,就是泡沫。 想想,官员贪的是谁的钱? 朝廷的钱,朝廷的钱是哪来的呢?老百姓纳的赋税。 然后贪官在民间消费,让大餐饮赚钱,大餐饮的从业者呢,去中级餐饮消费,中级餐饮的从业者呢去小餐饮消费。 其他行业也是这样。 可归根结底,是左手倒右手,没有创造实际价值。 反而呢,朝廷的钱亏损了,这个亏损谁来买单? 老百姓买单啊。 老百姓亏了赋税,还要买单亏损,等于花了两份钱,可不止就花这点啊。 再想,钱去哪了? 贪官家呢,他们会只在国内消费吗?不会的呀,会出国消费呀,钱被挥霍了,进入别人口袋里,还得百姓买单。 老百姓看似没直接掏钱,可手里的钱不值钱了呀。 所以,这就是泡沫。 良性经济,是大餐饮养中餐饮,中餐饮养小餐饮,而这条链上的钱,是干净钱,才会形成良性循环。 这里面还会有一个深层逻辑。 朝廷拨款给地方,是用来建设地方的,这笔钱被贪了,但要做账吧,就需要把钱从银行借出来,到市面上滚一圈,才能做账。 这里面,就涉及到了银行的钱,出来一遍,回去一遍,造出了一次泡沫。 这笔钱,又在市面上滚一圈,又造就了一次泡沫。 最终回到了银行,银行再做账,又造就了一次泡沫。 贪官的钱呢,需要进市场,正规渠道走不了的,就要走非法渠道,不管什么渠道,肯定要进入市场上洗的,这个过程,又造就了一次泡沫。 然后钱从贪官手里又进入市场,又产生了一次泡沫。 而朝廷投的钱呢,是不是需要回本啊? 贪官会利用这个回本的时间差,再从朝廷借,从银行借,他们肯定不会掏自己的钱,这个过程里还会造成相应的金钱在市场里无效流通,不知道要吹几次泡沫呢。 而这些泡沫加起来,对市场的损害是巨大的。 因为泡沫,最终是谁来买单? 谁交赋税谁买单。 谁有存款谁买单。 因为经济发展好啊,朝廷得印钱啊,这钱印一遍,水就出两次,因为经济好是假象,就出一遍水了,印钱出第二遍水。 这些水,就无形中造成了货币贬值,最后还是老百姓买单。 看似是造就了一时经济繁荣。 其实是坑惨了整个产业链,这种虚假繁荣,只会让一个行业去死,顺便掏空了老百姓的钱包。 这样钱流动,不可能没有赢家的,因为钱是客观存在的呀。 赢家是谁? 大餐饮,银行从业者。 谁能做大餐饮呢?肯定不是老百姓,他们本来就有钱,做了大餐饮稳赚不赔,有钱就会更有钱。 银行为何收益呢? 因为不管钱怎么流通,银行都是重要参与者。 可银行不代表是朝廷啊,就算银行是公有的,朝廷也是连毛都收不到。 因为银行从业者会想方设法的钻空子。 等于说,这样虚假繁荣,又造就了一批其他行业的腐败。 朝廷和百姓,双亏。 其实朝廷按理说是能在产业链中盈利的,可是,得看看这个产业链谁在操盘啊,这种操盘的人,会变成赋税上缴给朝廷吗?世界上有这种傻子吗? 归根结底,不管怎么着,都是肥了权贵。 所以说,虚假繁荣,对权贵有利,他们发现有利可图后,会不断吹泡沫,让泡沫越来越大,赚得越来越多。 最后发现搞实体来钱太慢了,吹资本啊,吹资本起来才会越滚越大。 因为他们两头吃啊。 无论行业崩盘与否,他们钱到手了,可以转行,也可以继续吹下一个行业去。 烂摊子谁来收拾?老百姓忍着,朝廷慢慢收拾,最后越收拾越烂,干脆切掉这个行业,从头再来。 那么老百姓的损失呢? 跟朝廷何干?随便抓几个人,完了。 这就是泡沫的逻辑。 (本章完)